
酷暑炙烤大地,灌河岸畔的建设热潮却比气温更炽烈。响水港区项目工地上百名建设者顶烈日、抗台风、守匠心,用钢铁意志在“烤”验中书写着港口崛起的奋斗答卷。
焊花映汗滴 38℃下的“钢铁裁缝”们
8月的灌河岸畔,地表温度突破38℃,施工现场的钢筋表面烫得能煎鸡蛋。“老把式”王师傅戴着浸满汗水的安全帽,正将螺纹钢精准对接。三十余名工人分区域展开承台攻坚战,焊花与河面波光交织成网,身后已完成绑扎的钢筋骨架如银色巨龙延伸向江心。
施工现场设置2座集装箱改造的“清凉驿站”,藿香正气水、盐汽水和毛巾随时取用,每日供应新鲜现熬绿豆汤。这种“硬核防暑+柔性关怀”模式,让工人平均作业效率保持在92%以上,前承台桩帽施工较计划提前18天完成。


风雨守夜人 24小时防台防汛“雷达网”
“台风‘竹节草’逼近,立即启动应急预案!”7月30日夜,调度室的急促电话划破寂静。防台防汛领导小组全员到岗,通过“船岸协同”机制将施工船舶拖至避风港。安全总监手持应急灯,沿着湿滑的码头仔细巡查,每隔一小时便记录下浪高的数据,靴中积水与汗水交织。
项目部构建“三点联动”防控体系:引桥实时水位监测,仓库储备500条防汛沙袋和4台应急抽水泵,值班室电子屏滚动显示气象预警。今年入汛以来,这支“风雨守夜人”队伍已成功处置数次强对流天气,确保施工日志“零事故”记录。


毫米级较真 “老把式”的“质量经”
“钢筋绑扎要像纳鞋底——针脚匀、拉力足!”在现场,有着20年经验的质检员老李正带着年轻技术员逐项检查。项目严格推行“三检制”,即班组自检、技术员复检、监理专检,层层把关,确保质量。创新采用“水箱滴流养护法”,通过特制滴流水箱与土工布的优化组合应用,实现混凝土的恒湿养护。相较于传统的洒水养护方式,该方法显著提升了养护质量,增幅达35%,并大幅降低了人工成本,有效解决了温度应力引起的裂缝防控难题。


下一步,响水港区将继续秉持“安全第一、质量至上”的原则,进一步完善施工管理和质量控制体系,强化现场监督和检查,积极探索新技术、新工艺的应用,着力提升施工效率和质量水平,为打造现代化、智能化的港口奠定坚实基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