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自收割工作启动以来,在江苏金色农业杂交水稻制种基地,常能目睹这样的场景:稻穗尚未完全泛黄,数台大型联合收割机便已在田间来回穿梭。许多人不禁疑惑:为何如此“急切”?实际上,这并非急躁之举,更非盲目抢收——其背后蕴藏着一套严谨的科学逻辑与深厚的农业智慧。
把握最佳成熟度,实现产量与品质双赢
杂交水稻种子的成熟过程并非“步调一致”,而是典型的“分批成熟”。要是等所有种子完全熟透再收割,晚熟的种子会进入“老化期”,出现粉质化等质量问题;而最早成熟的种子可能早已自然脱落,或是被风雨打落、鸟雀啄食,白白造成损失,同时影响着种子的产量与品质。
因此,“七成熟”时抢收至关重要。以安徽隆平“扬籼优977”品种为例,在刘庄良好二区、三区基地的制种面积共278亩,“七成熟期”种子正处在“青春盛期”,生命力旺盛得恰到好处。这套“适时抢收”的策略,能把田间成熟度差异超30%的种子“尽数收归”,既确保每一粒种子顺利归仓,又能守住品种纯度、充分释放产量潜力。

如何判断“七成熟”?
判断“七成熟”,是门集经验与观察于一体的技术活——基地的技术专家就像田间的“把关人”,练出了一双“火眼金睛”,靠三步就能精准判断:一看颜色,约70%的稻穗由绿转黄,黄中仍带一丝青绿;二摸质地,掐开谷粒,内部物质已呈乳酪或蜡状,微硬且不留痕迹;三数天数,通常从授粉结束后的第23至28天为关键期,具体时间因品种和气候条件而异。

收割如同“闪电战”,节奏、天气、机械三者缺一不可
收割环节犹如一场与时间的激烈竞速。完成授粉任务的父本植株已被率先割除,确保颗粒归仓的是母本植株。同时,还需密切关注天气变化,雨前务必制定突击抢收计划,以防种子发霉或穗上发芽。由于种子外壳尚处于嫩质状态,必须精准控制收割机的作业参数,尤其是收割速度。所有参与作业的收割机行进速度严格控制在每小时3-4公里,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机械对种子的损耗。截至目前,金色农业的制种稻应收尽收部分已按计划全面完成,累计收割面积达3.4万亩,占总面积的87%。平均每日收割进度稳定在1800亩左右。

多道工序守护种子合格率
刚收获的“青春种子”还要经历低温烘干、精选、加工等环节,才能真正成为健康、高产、可放心播种的杂交水稻种子。以安徽隆平“扬籼优977”品种为例,收割后实测湿种子总产量达到84210公斤,经过及时的烘干、精选等加工环节后,得到合格的干种子约48220万公斤,平均亩产达到173.4公斤。每一步都凝聚着科研人员的智慧与汗水,每一次处理都关乎着未来稻田的丰收与希望。

这场看似“心急”的抢收,实则是多年来科学研究和田间实践凝聚的宝贵经验。它不仅是农时与自然的精准博弈,更是现代种业科技赋能农业生产的生动体现,也将成为农业发展历程中一段闪耀的篇章,激励更多的人投身于农业科研和生产,共同书写农业现代化的壮丽画卷。